華為在2015年的表現可謂是突出的,這一點在輪值CEO郭平的新年致辭中也得到了體現,他透露華為在2015年實現了3900億人民幣的營收,同比增幅達36%。雖然華為的業績喜人,但業內對此如此關注并不是因為華為實現盈利的數額,而是其在2015年這個市場經濟遭遇嚴寒的年份中仍舊取得了盈利。
華為的成功對中國制造行業來說無疑是鼓舞人心的,但對于市場來說,僅僅只有一個華為顯然是不夠的。如果華為一枝獨秀,中國很難在人才、技術、材料、產品等多方面實現突破,從而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大國。
事實上,華為成功絕非單打獨斗的結果,而是我國通信制造業全面突破的一個代表,更是中國高科技領域全面進步的縮影。“華為精神”也是諸多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共同精神,這些精神包括:
艱苦奮斗精神。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,不能等,不能靠,必須要艱苦奮斗。華為曾經有過“床墊文化”。作為追趕者,技術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,只有靠不斷努力奮斗,我們才能追上世界一流水平。
獨立自主精神。中國高科技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,只能靠自己,不能靠別人施舍。用市場換技術,通過合資得到技術顯然是不靠譜的。我們今天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功,都是在下決心自己干,經歷艱難困苦,付出巨大代價后得到的。而在那些希望通過合資接受技術轉讓的領域,我國企業大都一事無成,跟上世界步伐更是無從論起。
開拓創新精神。要真正跟上世界發展的節奏,不是靠抄,不是靠模仿,必須要有自主創新。小企業做微創新,大企業做原始創新,國家的職責則是支持基礎領域的積累與創新。創新不但體現在技術上,更要在商業模式、業務模式、營銷手段上有突破。最近幾年,世界上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一直是中國,我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也一直保持較快增長。僅華為一個企業一年的研發投入就能達到500億元,這就很說明問題。
對外開放精神。獨立自主發展高科技,并非閉關鎖國,關起門來造車。相反,越是獨立自主的發展,越要有對外開放精神,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,融匯一切先進成果,和世界一流企業同臺競技。所有成功的高科技企業都不是靠國家保護和政策優勢,也不是拒絕學習。相反,這些企業最有學習能力,眼光也永遠不會只盯在中國市場。
這些精神已經深入通信、核電、高鐵、工程技術、衛星、精密制造等多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心中。以通信業為例,華為成功的背后是中興、烽火、普天、大唐等一大批企業的整體突破。
而在科技產品制造業之外,一些看似與華為產業毫不相關的行業也促成了華為的成功。根據資料顯示,在2014年當中,我國科技出口產品在亞洲中的份額為43.7%,穩居首位。這其中在核電與高鐵方面的技術排名名列前茅,正是這先實現逆出口的關鍵技術,為華為的成功做好了極佳的鋪墊。